陸太后與外戚紊亂朝綱,搞得民不聊生,怨聲載道,唯有與其沆瀣一氣者方能享盡榮華。
這是距離穆城不遠(yuǎn)的一個小鎮(zhèn)。因南來北往者眾多,小鎮(zhèn)居民雖稱不上富足,日子倒還過得去。鎮(zhèn)上最長最寬的一條石板路即是市集所在,每日早晚都有販夫走卒往來穿梭,兩旁的店鋪也不少。
這天,鎮(zhèn)上唯一的一家當(dāng)鋪前,來了一對衣著樸素的男女。
男人年紀(jì)約莫五旬,女子則二十出頭,看來是一對父女。
“孩子,真要賣了這塊墜子?”男人微微皺眉,再三確認(rèn)著。
“嗯!迸用嫒萱茫y得一見。
“可這是你的隨身物……”
“不過是身外之物!迸诱f,“如今阿娘病重,快拿它換了錢幫阿娘醫(yī)病吧!
男人眼底泛著淚光,“孩子,你的恩情我……”
“阿爹在說什么呢?要不是您,豈有今日的我?”女子笑視著他,然后將掌心里的銀墜交到他手中。
男人攤開掌心,再深深的看了銀墜一眼。
銀墜呈水滴狀,中間鑲嵌著一顆透綠的玉石,背后刻著一個“季”字。
其實(shí)他們不是親生父女。
男人是樵戶,與體弱的妻子住在山腳下,而這名年輕女子是他在山邊救回來的,女子當(dāng)時傷重,昏迷數(shù)日醒來后,忘了自己姓啥名啥又從何而來,男人與妻子便留她下來悉心照顧。
樵戶夫妻倆膝下無子,遂將女子視如己出,而女子也敬稱他們阿爹阿娘。
女子身上的銀墜后面刻了季字,應(yīng)是她的姓氏或名字其中一個字,這塊銀墜是唯一能證明她身分的信物,樵戶夫妻倆一直希望能靠著這銀墜替女子找到回家的路。
如今,樵戶之妻病重急需就醫(yī),他生活拮據(jù),無多余銀兩可供妻子醫(yī)病,女子為報恩情便將銀墜變賣換錢。
“阿爹,阿娘等著我們替她請大夫呢。”她嫣然一笑,拉著他步進(jìn)當(dāng)鋪。